【编前语】

新书推荐|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公司税法原理的图书,来了!

       

编者按
 
作为一名税务领域的从业人员,我认为,在税务图书出版领域,目前最大的痛点或者不足在于极其缺乏原理类书籍,无论是国内著作还是国外译著。尽管,实务指南、申报手册、规则解读等实务类书籍已经可以解决90%的日常问题,但是,困扰大部分从业人员的,往往是剩余10%的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的成因复杂,例如从业人员自身的认知局限,缺乏整体税收规则体系建设、立法技术不成熟、行政部门对于法律法规的不当行政解释等。
 
这些疑难问题,既可能造成税源流失或形成税收不公,又或者会不当地加重纳税人或者税务机关的负担。诚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从业人员单方能够主导或决定的,但并不能说这些问题与我们无关。如果有一些著作可以凝聚共识,探讨税收制度的基本问题,将有利于未来这些疑难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关注,不但为日后推动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和路径,也为所有税务从业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基础知识支持。
 
张泽平教授与赵文祥博士翻译的《公司税法:结构、政策与实践》就是可以凝聚共识的这样一本书。该书由剑桥大学法学院教授,税法研究中心主任Peter Harris所著。既适合于高等院校的税法/实务课程教学,也适合于税务从业人员和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税务理论知识提升。

       

       

作者中文版序

很高兴这本书有了中文的译本。我始终期望,公司税制设计过程当中面临税法政策选择时,本书能够发挥背景资料或思维导图的作用。据此,本书的内容应当与各国均是相关的。基于采取的比较法,本书必然是立足于实践考量的。比较法可以帮助各国明确其制度的独特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考虑到部分解决方法之间存在兼容性的问题,各国应当注意方法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在公司税法领域。

比较研究和分析还会促使人们以概念的方式进行思考。当两个国家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时,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同样,这种研究和分析还会促使人们思考,什么是构建公司税制的概念性问题,以及可用于处理各概念性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这将促使学者对不同国家法律下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阐释处理特定公司税问题时可以采取的方法。

通过比较的方式学习税法还可以阐释更广泛的问题,例如各国在起草税法或一般法律时所采取的不同方法。诚然,中国税法与英国税法之间千差万别,但每一部公司税法都必须回答塑造公司税制结构的那些基本问题。那么,应去哪里寻找答案?答案应当具体到什么程度?如果高位阶的税法不能提供答案,应当在低位阶的税法或者税务机关发布的指南或者公告中寻找答案。

上述事项都很复杂,公司税法更是如此,它往往是一国税法中最为复杂的部分。用母语写书探讨比较公司税法问题已经足够困难,我无法想象将它翻译成中文会有多困难。非常感谢译者们的耐心与决心,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中国这一领域的锦上添花之作。

       

       

译者序节选

公司税法的复杂性源于公司主体以及公司交易事项同时涉及会计、税务以及民商法律等诸多规则的调整和规制,而这些不同规则又可能对一国公司税法的形成和演进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市面上的税法书籍都以税收实务为导向,涉及税法原理的著作寥寥。在税法领域的实践中,如果缺乏对基本原理的充分讨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 缺乏原理的指导,学生以及税法从业人员往往难以建立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这会影响和制约对税法规则的正确解释与适用。

(2)囿于成文规则的局限性,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经常会为如何理解一项税法规定产生争议,缺乏原理层面的共识很容易走向国库主义,也同样会给司法裁判造成说理困难。

(3)立法者在制定税收规则时,往往面临税收政策路径的选择。税法体系庞杂,所涉事项和规则众多。如果未能遵循科学的税法原理,立法者所制定的税法规则可能会导致避税空间的存在,或者给纳税人带来不合理的税收负担,亦或是给税务机关带来过重的征管压力。

 

《公司税法:结构、政策与实践》一书的中文译本付梓有望缓解这一状况。该书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极其丰富,在总结主要国家/地区的税收立法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了系统的概念性框架,该框架为分析不同国家的公司税法规则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强调的是,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抽象探讨,全书随处可见各国税法规则的细节讨论以及这些规则所涉制度之间的功能性比较,充满了实践旨趣。相信无论是立法者、科研人员、实务人士和学生,都将在本书的阅读中有所收获。

关注微博